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结合连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连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2663平方公里,辖10个镇2个瑶族乡,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4.32万。全市12个镇(乡)中有9个革命老区镇(乡)、5个石灰岩山区镇,6个镇(乡)与湖南交界,是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省际边界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于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市。广东省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我市脱贫对象分布在12个镇(乡)的163个行政村和农业人口较为集中的星子社区,共164个村(社区),其中相对贫困村66个,有分散贫困人口的行政村98个(含星子社区)。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共8874户1934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439户7865人,低保贫困户4051户 9022人,五保贫困户2384户2461人,贫困发生率为5.14%.
(一)相对贫困村和村内相对贫困户情况
我市已核定新时期精准扶贫相对贫困村66个,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5282户13166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200户7175人,低保贫困户2032户4885人,五保贫困户1050户1106人。
(二)有分散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和村内分散贫困户情况
我市98个有分散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共有建档立卡相对贫困户3592户6182人,其中一般贫困户237户684人,低保贫困户2022户4144人,五保贫困户1333户1354人。
二、致贫原因分析
1、种植结构单一,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
2、种植方式方法传统落后。农民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3、缺乏适度规模家庭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发展生产资金,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小,商品率低,增收空间有限。
4、留守村民老弱病残多,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强劳动力,共有2609户残疾户。
5、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人均土地(含水旱田地)较少,农田基础设施长年失修,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村容村貌较差,目前尚有1880户贫困户主要住房为危房。
三、任务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8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相对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7365元),确保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9820元),确保全部退出。
年度目标:按三年分三步走,到2016年,30%以上的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17年,70%以上的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2018年,100%的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相对贫困村退出。
年度减贫脱贫目标如下:
2016年:无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户2614户4322人、五保户2384户2461人全部落实政策兜底。2016年脱贫人口数占全市贫困人口数的35%
2017年:继续保持无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户2614户4322人、五保户2384户2461人全部落实政策兜底。无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338户561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2125户7207人实现脱贫,2017年脱贫人口数占全村贫困人口数的70%以上。
2018年:继续保持无劳动能力的低保贫困户2614户4322人、五保户2384户2461人、无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338户561人、全部落实政策兜底。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38户12004人实现脱贫,2018年脱贫人口数占全村贫困人口数的100%。
四、精准识别
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状况,辩证运用“四看”、“五优先”、“六进”、“七不进”等定性标准和以客观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贫困发生率为定量标准,深入贫困家庭开展认真细致的入户调查,依靠自然村(村民小组)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辩证地对贫困户进行整户识别。按照 “一村一扶贫工作队、一户一帮扶责任人、一户一帮扶档案”、“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确保每户贫困户有1名干部帮扶,并建好档。对前期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建立精准扶贫对象管理档案,实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建立贫困对象退出机制,实行贫困人口动态管理。
五、项目建设规划
全面实施“八项扶贫工程”,按照“一年有起色、二年见成效、三年实现小康”的工作规划,2016年规划起步实施,2017年全面推进建设,2018年完善提高,实现全市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社会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纳入低保和五保,并落实相对贫困户60岁以上符合领取待遇的老人100%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二)贫困户子女教育。相对贫困户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落实对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含技校)、全日制高等院校(大专)实行生活补助,确保贫困户子女考上高中以上学习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三)危房改造及扶贫搬迁。督促镇(乡)和村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实施,建设集中连片、整洁美观的住宅区,动员居住在高山、危旧房农户和有建房意愿的农户新建住房,至2018年,基本消除土坯房、危房,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并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并举的目标。结合危房改造政策,继续鼓励和支持农户高搬低,做好涉及到地质灾害、高山居住搬迁户的后续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搬迁户配套项目设施,着力解决搬迁户人畜饮水困难和耕作路程较远的实际问题,尽量联系解决搬迁户就业难问题,让搬迁户、贫困户都有能就业的机会,让他们稳得住、有保障,能安心居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扶贫对象早日脱贫,同步推进。
(四)医疗救助保障。落实覆盖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和有需要的低保、五保户提供全程代办医疗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等服务和保健护理培训。
(五)产业发展。制定相对贫困村主导产业方案,创新产业帮扶方式,以“三个整合”促“三产融合”。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框架内,积极探索与当前农村贫困群体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通过贫困村土地资源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和涉农服务平台整合“三个整合”,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形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农户组织起来,以到户资金和劳动力入股专业合作社成为股东,把分散经营统一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让贫困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通过自身努力增收脱贫。鼓励“三个整合”推动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农产品加工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休闲农业经营新模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线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历史文化村、以美丽乡村建设及观光民宿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
(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督促镇(乡)和村维修、疏通排水、灌溉渠,充分发挥其排洪、灌溉作用。加强重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进行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农村机电排灌改造及“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
2、道路建设。督促镇(乡)和村养护好通村水泥路面,确保路面整洁,排水通畅,塌方及时清除,损毁路段迅速修复,延长通村路使用寿命。实施路面拓宽改造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项目,推进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建设。
3、安全饮水。督促镇(乡)和村至2018年底基本解决群众安全饮水难问题,形成基本覆盖全村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4、电网改造及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协调电信等部门,以村委会所在地为中心继续扩大宽带覆盖区域,2018年底前为各组(自然村)接入电信宽带,使村民能够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获取信息、学习交流、娱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确保电视户户通工程全覆盖。
5、村容村貌治理。至2018年前,村庄主要道路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督促各村根据村民环境公约规定,继续实施“门前三包”制度,垃圾实现集中分类无害化处理,公共区域有专人清扫和运输、处理村庄卫生。主要路道安装太阳能路灯。
(七)技能培训。组织相对贫困户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每年参加农民适用技术培训1次以上,有意愿的劳动力每年参加转移就业或劳动培训1次以上。以人力资源市场为导向,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参加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劳动力价值。争取行业部门和帮扶单位优先向贫困户家庭提供公益性就近就业岗位,切实做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五、保障措施
1、组织协调到位。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协调处理好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综合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联系相关部门开展贴息贷款帮扶措施,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会保障,充分发挥金融与市场的作用,引导扶贫资源、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
3、筹措资金到位。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脱贫致富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工作。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4、项目监管到位。会同市纪委、财政局等部门监督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5、基层组织服务到位。结合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把精准帮扶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让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发展生产、脱贫攻坚的主力军,让基层组织建设在群众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让群众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脱贫致富。
6、宣传提炼总结到位。通过走访入户、手机短信、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使群众有信心去战胜贫困,消除贫困魔鬼之路。认真总结精准帮扶工作的好经验,提取好做法,凝聚强大力量的正能量,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困难,共同构建和谐美丽的新农村。